本篇内容会承接上一节继续为大家讲解智能定投,上次我们已经知道了智能定投的原理,那么这次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优劣势。
开卷有益,祝您投资顺利。
1、从收益率的角度,如果定投的基金本身长期震荡上涨,那么选择智能定投低位多投、高位少投,结果大概率是要好于普通定投。
2、从投资体验上,低位多买、高位少买也会给人极大的舒适感,这是有利于长期坚持定投的。
注意,这里有两个前提:
3、带止盈功能的智能定投是个更完整的投资策略,即便止盈方式不完美,但有计划的止盈起码比自己凭感觉操作要强。
在上篇文章介绍各类智能定投时我已经简单说了各自的问题,总的来说,我个人觉得,相比普通定投,智能定投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问题:
1、对资金灵活性要求高。
本身定投这种策略就是为相对固定的增量资金设计的,智能定投需要低位时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多投,这一点对于工薪族用工资结余来做定投的人非常不友好。
2、该投未投部分存在被忽视的机会成本。
智能定投的收益率一般会比普通定投高,但是收益却不一定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
小明每月有工资结余1000元可以用于权益投资,如果采用普通定投,则每月固定投入1000元;
要是小明采用均线偏离法定投,考虑到低位多投的情形,需要调低正常定投的金额至500元。
如果未来指数大多数时候都在均线之上,那小明的总投入可能远小于普通定投的总投入,表面上持仓的收益率会更高,实际的收益则会更低。
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,就是想着把账户的收益率做得越高越好,但对于普通人而言,收益比收益率更重要,也更有意义。
那些本来可以投入赚取收益,却因智能定投的设置而被保留下来的资金,是存在机会成本的,这点不应该忽视。
3、简单、机械的量化规则难以匹配市场的变化。
纯量化的智能定投一般规则都比较简单、机械化,背后的逻辑是认为过去有效的方法未来会继续有效,通过回测调优参数总能找到一个看似完美的策略。
不过,现实世界是复杂的,投资决策往往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做出,没有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的方法。
比如均线法、平均成本法、目标止盈法这类策略锚定的是价格和收益率,但涨多了/赚钱了的基金不一定就是贵了、不能买了,跌多了/亏损了的也不见得投资价值就上升了。
三、哪种定投策略最好?
1、一个好的定投策略,首先是底层逻辑合理、科学,具体体现在对高位、低位的判断上。
比如,均线法用价格和均线的位置来判断高低、成本法用现价和成本来判断高低、估值法用指数估值来判断高低。
用均线或者成本看似好理解,但要明白它们本质都是锚定了价格。
一只基金涨得好、收益高,可能是你买点不错,也可能是基金持仓的股票业绩好反映到市值,也可能是基金经理取得了超额收益,不一定就是贵了。
反过来,一只基金跌了好多;
一个好的智能定投策略,它在判断高低时应该回归商业本质,建立在内在价值的判断上,而不是停留在表面,看价格的高低。
同时,估值的判断又是一件复杂的事情,目前纯量化的估值法智能定投太过于简化,容易陷入估值陷阱。
因此,我个人认为从长期有效性的角度,基于人为综合判断的策略>纯量化估值判断的策略>基于价格判断的策略。
2、选择一个智能定投策略时也要考虑自身资金情况,特别是自己每月增量资金的灵活性。
有的智能定投策略每期买入金额波动可能特别大,像前面提到的价值平均策略后期可能需要数倍的资金投入,如果自己每月的资金相对固定,那可以选择一些投入相对稳定的策略。
像我自己每月工资结余就那么多,基本没有啥波动,因此我还是更喜欢定期定投的方式,只是在买入品种上做选择。
之前也有读者分享了自己的选择——
图片来源:
我们每个人面临的约束条件都是不一样,那个经过思考后选出、适合自己的策略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风险提示(滑动查看)
以上内容仅为投教知识分享,相关假设分析和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或建议。